10月24日,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明确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抓经济必须抓园区,这是大会传递的鲜明导向。为此,成都提出优化整合构建“3+22+N”园区发展体系,其中,“3”指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个国家级经开区。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1.2亿元,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撬动了14.5%的GDP,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作为成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体量最大的园区,将坚决落实成都市委“优化整体布局、提升规模能级、激发澎湃动能、增强保障能力、提高运营水平”五个方面部署要求,锚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大力开展“立园满园”行动,进一步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技术策源、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看基础

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积厚成势,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距2024年收官已不到70天。在这个冲刺全年的关键时期,成都市召开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释放出强烈信号——成都将强化园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作用,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这场大会,也吹响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为何瞄准“园区”?为何是国家级高新区?几组数据可提供逻辑参考。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约14%;实现工业增加值9.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3%。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将视角聚焦。成都的园区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拉开序幕。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园区先后设立并快速发展,以成都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为成都攀上经济总量2.2万亿元的新台阶作出了巨大贡献——

数据显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试点园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1.2亿元、增长6%,占成都全市比重14.5%。同时还贡献了四川省1/2的外贸进出口总额、1/4的上市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再将视角放大。当前我国已有超78000个产业园区,预计到2025年园区总供应量将突破62亿平方米。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天然集聚地,园区之于产业的关键意义不言而喻。

从1988年筹建至今,成都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继承巩固、创新发展,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三大产业集群,区域内聚集了华为、京东方、英特尔、德州仪器、戴尔、富士康、极米科技、倍特、成都先导、纵横科技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无人驾驶、计算机视觉、工业无人机、新型显示、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正在这里加速落地和成长。

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积厚成势。2023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3298.9亿元,占成都市的55%,构建从芯片、显示屏、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353.2亿元,近6年产业规模保持20%的年均增速,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05亿元,占成都市的52%,吸引了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头部企业落地,建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并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数字文创产品。

不久前,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和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4)榜单中,成都高新区均排名前十,综合实力长期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图片1.png


看动能

初步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3+10+6”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采取“现场观摩+工作会议”形式举行。当天上午,参会人员沿东南西北4条线路前往全市部分产业园区,现场观摩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镇园之宝”的助力。北线观摩组走进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西门子成都工厂,这里也是业内少有的一座双料“灯塔”工厂,代表着当前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及未来趋势。“去年,我们在原三期项目基础上启动了四期项目建设,用于生产西门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相关产品。”西门子成都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四期达产后,西门子成都工厂年营收将超80亿元,成为西门子全球最大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基地。

距离西门子成都工厂不远处,京东方投建的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正加快建设。作为全省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该项目从开工到封顶仅用时183天,预计2026年10月实现量产,2029年达到满产。满产后年产值预计超400亿元,将带动成都成为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助推“成都造”高端柔性屏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到50%,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显示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

这是全省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党支部书记、秘书长赵达介绍,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核心的成都高新西区,企业聚集度高,能级和体量较大,相关配套资源已经较为成熟。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园区能够集聚优势,生态越丰富,企业的发展空间就越大。”

据悉,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高新西区)拥有经营主体约2.2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规上企业338家,园区综合建成率超92%。从产业细分领域看,主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三大领域重点布局,构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翻开成都高新区地图,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视线来到成都高新南区。就在上个月,亚马逊、京东、德意志银行、东方希望等2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代表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其中新川创新科技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示范区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新川创新科技园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新医学等前沿产业生态圈,已汇集海光、OPPO、美敦力、阿斯利康等180余家重点产业链上下游高能级企业,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各类人才约5万人,集聚效应初显。

坐落在天府大道旁的成都天府软件园,则是中国10个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园区,在成都的产业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悉,成都天府软件园自2005年投运以来,吸引了包括IBM、Dell、腾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世界500强落户。目前园区已形成应用软件、通信技术、IC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数字娱乐、共享服务中心等热门行业,并成为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在华战略布局的重要选择地和全国知名的创新地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产业园区要突出特色化,规划很关键。成都高新区已有探索实践,如与成都市双流区合作共建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8年多来持续深耕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等五大领域18个细分赛道,落地世界500强企业赛默飞、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成都)有限公司等超360个高能级项目、总投资超1400亿元,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科研型功能平台86个,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医药产业园区。又如,与成都东部新区合作共建的成都未来科技城,依托毗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优势,围绕航空航天、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制造和未来产业等主导产业,以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低空经济、车载智能系统等细分赛道,加快打造产业生态。

图片2.png


看谋划

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10月,知名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与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拟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出光电子材料(中国)制造基地项目增资扩产,原本单一的来料加工生产基地项目将“提档升级”,建设成为集研发、制造、销售(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总部基地。

9月,科大讯飞计划投资30亿元在成都高新区建设讯飞星火大模型全国软件工程总部暨讯飞生态产业中心项目,并与成都智算中心开展合作,推广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能力及解决方案,汇聚科大讯飞生态企业,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头部企业共同的选择背后,包含多层逻辑考量,其中,作为企业发展的承载之地、产业的聚集之地,园区是核心要素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促进企业的集聚,还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企业自身最有体会。上市企业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蓉发展30余年,在成都高新区已建设有3个园区,将继续扩大布局。“聚焦园区发展,更有利于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集中发展,园区发展得很好,企业肯定愿意扎根。”公司创始人兼商务总监王登明透露,未来将立足成都,面向全球发展。

刚刚参与组建了四川机器人大脑创新中心的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正面向更多场景应用,进行机器人大脑技术研发攻坚。未来将通过持续增强机器人大脑能力,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产业链发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益于成都天府软件园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扶持政策,该公司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约800万行业客户,广泛应用于政务、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

人才也纷至沓来。去年,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平教授的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在经过对全国重点城市的考察后,在成都高新区驻扎下来,并成立元测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测信息”)。在双方的接触中,项目团队被成都高新区的人才、产业优势,以及多维、开放、详尽的招引政策及服务所打动。

放眼望去,近年来,越来越多像元测信息这样的早期科技团队来到成都扎根,其中又以成都高新区最为密集。一组数据显示,目前该区已汇聚各类人才80万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7家、高新技术企业4781家,它们都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成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已吹响。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体量最大的园区,成都高新区正推进产业、科技、服务等赋能,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园区方面,成都高新区围绕京东方等链主建设“世界柔谷”,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与智能制造产业高地、数字经济技术策源地,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智算中心;围绕打造科技创新与国别合作产业高地,策划建设微波射频、低空经济等13个专业科技园,提升3个国别合作产业园区承载力。

建设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成都高新区聚焦建强战略平台、转化平台和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等7家战略平台,在全国首创“中试+”生态,已建投运中试平台49个,助力1800余个中试项目实现成果转化,计划到2025年累计建设100个中试平台,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持续推进“岷山行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形成全球或全国首创技术5项,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加快聚集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形成中西部产业园区规模最大的产业基金集群,高质量打造一批标杆孵化器,锚定5年300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目标(目前已组建基金总规模2655亿元),打造全国产业资本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营商环境方面,成都高新区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进“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累计走访服务企业7064家,收集问题诉求2986个,办结率达98.43%;打造全省首家“全生命周期楼宇企业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中、英文服务。

当下,四川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要求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竞相成长。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的成都,划定了以园区为锚点的改革。成都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责无旁贷要一马当先走在前、作示范,大力开展“立园满园”行动,进一步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力争实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的排位晋升。


来源:四川日报


Baidu
sogou